联华证券_在线配资流程_在线配资实盘

配资融券炒股公司 德国经济真能走出困境吗?

发布日期:2025-07-12 20:34    点击次数:67

配资融券炒股公司 德国经济真能走出困境吗?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就是,2022年乌俄冲突的骤然爆发,令欧洲能源供应受到深度冲击,而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工业瞬间陷入窘境。工厂电费、供暖成本成倍攀升;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持续动荡,港口集装箱滞留配资融券炒股公司,零部件交付一拖再拖;再加上本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年轻技术工人稀缺,德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到2023年底,德国GDP已连续两年下滑,企业破产率攀升至近十年新高。欧美各大财经媒体再次把德国称作了“欧洲病人”,1990年代两德统一之后,德国经济的窘境似乎再度成为了现实。

实事求是地讲,看各项经济指标,整个欧盟内部比德国更糟糕的国家大有人在。但是,众所周知,德国是欧盟经济的“火车头”,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完善、供应链—消费带动能力最强。德国经济的疲软意味着整个欧盟经济动力的衰减。

在一片不满和抱怨中,原来的“红绿灯”政府正式败选下台。基民盟领导人默茨和社民党组成联合政府上台执政。新政府正式上台前后,针对德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适。德国的经济数据也出现了一定的好转迹象。联邦统计局正式宣布,今年第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4%,不仅扭转了此前连续五个季度在零增长上下徘徊的疲软态势,而且显著高于去年冬季多家研究机构预测的0.0%至-0.1%。这激起了评论界对“欧洲病人”自我修复能力的想象与信心。与此同时,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 Kiel) 等多家知名智库,也相继将德国全年增长预期从“零增长”或负值,修正至+0.3%,并预测到2026年,增速有望回升至1.5%至1.6%。

德国柏林,德国总理默茨出席德国议会下院(联邦议院)会议

企业运营方面,进入2025年,一季度破产数量继续走高,上涨 13.1%,共有5891件申请,创下此类时段的新高,同时债权人索赔金额也从上一年约113亿欧元增至199亿欧元。但2025年5月份的数据出现了转机:当月企业破产案件(以申请数量衡量)环比下降0.7%,自2023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下行。这一数据被视为市场信心逐渐企稳的重要信号。尽管破产总量仍处高位,但这一短期拐点表明企业或正在逐步缓解存货压力与流动性紧张。

对此,有部分评论指出,德国经济或许正在逐步走出窘境。在德国的带动之下,欧盟经济的活力也会呈现出复苏态势。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论断或许依然过于乐观。

首先,困扰德国经济的最关键的因素,依然在于出口。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欧盟内部对外出口依赖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德国出口额长期占到GDP的50%左右。在全球经济普遍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擡头以及中美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机械设备和化工制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并且,需要看到的一点是,伴随着中国机械、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强化,德国相关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正在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今年一季度,在东南亚市场,德国车企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而这些比例基本都落入中国车企之手。机械产业方面,近期,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发布立场文件,明确要求德国政府和欧盟中央从市场准入,技术研发和政策应对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国产品和业界的针对性以保护德国机械工业。VDMA主席更是公开表示,中国机械制造商的竞争优势已从单纯的成本优势转向技术、资本、政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竞争优势,德国和欧盟必须采取措施。

2025年,OECD等国际组织都在报告中发出相同的预警:德国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仍将呈现小幅下滑趋势;如果全球贸易摩擦进一步发酵,德国今年以来的出口回暖,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其次,德国工业的“供血”困境——能源问题,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目前,德国新政府在能源问题上的态度可以用“保守的双管齐下”来概括。一方面,政府已向欧盟申请允许对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提供电价补贴,以维持这些关键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旧将“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2038年前逐步退出煤电”“核电维持退役计划”等核心目标纳入长期能源转型框架,表明德国整体的能源战略方向尚未发生根本性逆转。

德国巴伐利亚,车辆驶过附近的核电厂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若要重新启用那些已彻底拆除或报废的老旧核电站,投入成本与技术要求都极高,财政压力极大,现实可行性并不理想。业内人士还认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联盟内部目前并未在核电问题上达成完全一致。需要看到的一点是,德国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绿色先锋”。偏极端的环境保护势力十分强大。并且,在刚结束的大选中,绿党依然有着略高于10%的支持率。如果执政联盟全面否定绿党的既有立场,国会内外都会出现不容轻视的反对之声和社会运动,也一定会对执政党的政策调整进程形成掣肘效应。在未来数年之内,德国政府恐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政策以确保工业能源供应。

再次,业内人士认为,财政刺激的拉动效用恐缺乏可持续性。政府的460亿欧元的减税方案覆盖了2025-2029年。根据联邦财政部与税收预测小组的数据,仅2025年,德国预计实际少收税约81.2亿欧元,其中联邦层面承担大头,重点用于企业加速折旧、鼓励设备投资以及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个税负担。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账面上能留更多可支配现金流,以继续雇人、更新设备等;对居民来说,工资收入得以增加。在外需尚未全面复苏的情况下,这一举措对消费有着实际的刺激作用。德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25年5月创下自2022年初以来的最高点,正好说明德国家庭对未来收入与就业预期正在好转。多家研究机构预计,这笔减税带来的直接效应,至少可以在2025年为GDP额外贡献0.1至0.2个百分点的增幅。

除了减税,德国5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里,有约1000亿欧元拨款至地方政府,用于道路、学校、医院等地方基建;3000亿欧元由联邦政府直接用于铁路翻新、数字化、电网现代化及绿色能源等硬核基建领域。2025年的首批拨款虽只占整个基金的很小一部分(约为22亿欧元),但重点投入了德铁的铁路修缮、桥梁加固和全国光纤网络建设。这不仅直接拉动了建筑业、原材料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的新增订单,也为本就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基建投资正是支撑德国中长期生产率回升的“压舱石”,尤其是对德国这样一个靠工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基建投资就是为了先把“地基”打牢,再让工业经济带动整体经济循环起来。

2025年的首批拨款虽只占整个基金的很小一部分,但重点投入了铁路修缮、桥梁加固和全国光纤网络建设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基建和减税可以托住需求、稳住就业,却无法从根本上替代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所带来的可持续增长。一旦财政宽松的空间被透支,债务压力与赤字约束反过来就会制约后续的政策选择。并且,更大的风险在于,如果产业转型的步伐赶不上国际竞争的变局,那么这场财政刺激带来的,也许只是短期的“止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疗伤”。

德国政府通过宪法修订大幅放宽“债务刹车”机制,计划未来4年新增债务1万亿欧元,其中5000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和气候投资配资融券炒股公司,而国防支出则无上限。此举导致德国国债供应激增,而这一债务膨胀的趋势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压力。叠加德国经济深层次痼疾的存续,当下仍不宜认为德国已走出经济困境。





Powered by 联华证券_在线配资流程_在线配资实盘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